隨著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,新型職業農民開始大量涌現,種地規模達到百畝甚至千余畝,農業規模化、集約化程度也正在逐步提高,但與之相配套的農業科技推廣、病蟲害防治等與之相配套的農業服務市場還處于相對落后的局面,對農業社會化服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如何彌補這一短板,就成了擺在政府及農技企業眼前亟待的問題,河南云飛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順時而動,積極參與,給農業科技行業乃至全國農業服務一個學習的典范。
“以前種地,無非是統一機械耕地、統一收獲,還有統一施肥什么的,現在可是不一樣了。”安徽省蕪湖市農民張德江告訴記者,“過去一戶最多也就種上幾十畝,現在可能是上百畝,不管是農業施肥、農藥還是晾曬,這心里是真的沒底兒啊。”僅2010年,張德江就已經承包了1100多畝土地,除了晾曬等問題,他最關心是承包經營前期能夠得到包括土壤營養分析與改造、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的指導,可是之前卻很難做到這一點。
不少專家和學者表示,要順利解決制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完善的局面,亟待解決的問題有兩個,一個是農業服務組織還不完善,處于培育過程中的服務組織發展滯后于農業規模化、集約化發展步伐;二是社會化服務組織也農戶銜接不夠密切,甚至脫節,無法形成全面推動農業發展的合力。同時專家建議,將農業科技類型公司的全面納入農業社會化服務隊伍,將是完善這一服務體系的最后一塊拼版,云飛科技也就是這時候開始同河南當地政府進行合作,謀求農業服務體系的完善和提升。
河南政府部門在做好農業社會化發展規劃的基礎上,與以云飛科技為代表的農業科技公司緊密聯系,通過“政府購買服務”等多種方式,來推動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完善;而云飛科技在政府的支持下全面介入以后,積極與農戶對接,根據農戶所需所求進行有重點有目標的研發。張德軍說,“現在種地講究科學化精細化,尤其是種了這么多,一畝地差一點,這上千畝就會查出很多,我們生產的是無公害水稻,每次都需進行農藥殘留的檢測,之前在這上面就得花錢進行檢測,現在好了,地里的云飛氣象測譜儀、云飛農業殘留速測儀都是今年政府和云飛科技合作后上的,省了一大筆開銷。”
河南農業廳總經濟師魏仲生說,“現在河南不少地區,地方政府同農業科技企業、農業合作社深化合作,結成利益共同體,科學有效的推行農業社會化服務,有效地提高了生產效率,促進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。”同時指出,只有通過利益捆綁聯合,實現風險與利益同享共擔,才能使農業社會化服務真正契合農業需要,農民需求,才能真正為促進農業全面發展再添助力。
(轉自慧聰網http://info.service.hc360.com/2013/12/231510409051.shtml)